为爱放弃国籍,守候50年牢狱,90岁才被承认!赵一荻真实人生
爹是北洋政府高官,妈是江南名门闺秀,家里有钱有势,四个女儿个个貌美。
爹是北洋政府高官,妈是江南名门闺秀,家里有钱有势,四个女儿个个貌美。
赵四小姐为爱私奔七十载,成了民国动人的爱情童话?别被电视剧骗了!这老太太晚年一句话直接掀了桌子:“要不是我爹登报跟我断绝关系,张学良根本不会留下我!” 这话听着扎心,却扒开了世纪佳话的遮羞布,原来所谓的深情相守,从头到尾都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,赌的是一个男人的
爷爷坟前跪的是孙子,却替老子磕了三个头——1994年沈阳大帅陵这一幕,把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升级成“父被囚而子代跪”,隔着海峡,隔着半个世纪,隔着生死,张家终于把欠张作霖的膝盖还上了。
1929年北平西山的网球场上,一位身着白色网球裙的少女挥拍击球,裙摆飞扬间,她身旁的少帅笑得像个孩子。这张刚刚公开的私人照片,让尘封近百年的爱情细节突然鲜活起来——原来赵四小姐不仅会打网球,还打得相当专业。这组来自英国外交官私人相册的照片,就像一把钥匙,轻轻转
一组流传多年的老照片,串起张学良与赵一荻十年幽禁光阴,照片里35岁的赵一荻皮肤白皙,即便衣着朴素也难掩风韵,身旁的张学良虽面带沉郁却身姿挺拔,这其中有着多少未言的压抑?他们看似平静的日常背后,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过往?
可很少有人注意到,他家的后院,也悄悄酝酿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未来。
1990年,当90岁的张学良走出那扇囚禁了他54年的大门时,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,而是一个早已陌生的世界。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"东北少帅",用人生最宝贵的半个世纪,为一次冲动的"兵谏"付出了代价。
1991年3月10日,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,随着一架起飞台湾的航班缓缓滑入停机位,周围的记者与等候者蜂拥而至——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舷梯顶端一个老人的身影上。
被软禁54年,这段史上罕见的长时间幽禁,却是另一种形式的“黄金牢笼”。外面人以为他受尽折磨,实际上,他的日子过得比许多自由人还要滋润。这不是夸张,是历史的讽刺。
他的字迹明显有点发抖,不是因为感情激动,而是因为山里的夜太冷,手指已经冻僵。
那一刻的画面不张扬:他站在墓前,周围只有风和树叶的声音,随行的人没有拍照,车里那辆黑色林肯停在一旁,窗外是春末还带点凉意的风。他的动作很简单,也很老派,就像家里老人会做的那些仪式——一瓶酒,一句话,替别人把那份没有完成的事做到位。这件事如果放大来看,牵扯的是一
94年张学良得知儿子要回大陆,再三叮嘱:一定要到北京,再回东北
1956年11月13日,台北士林官邸,时任“国防部保密局”少将专员的刘乙光,紧了紧笔挺的军装领口,正在等待老蒋的召唤。
“已将《杂忆随想漫录》写完缮清。此乃我从来没写这多字的东西,虽然不完美满意,但我是竭尽心力矣。”
屋里每周都有新鲜水果,进口药品按时补充,警卫站得笔直不动,就像这栋房子从来没人真正离开过一样。
1936年西安事变消息传到伦敦时,于凤至正在留学,凌晨三点她摸黑跑到宿舍走廊,跟同学借了电话就往上海宋子文公馆拨,听筒里她声音发颤,翻来覆去就一句"无论什么代价,得保住汉卿",这通越洋电话,成了救张学良性命的第一根救生索。
1940年,43岁的于凤至捂着胸口,在别人的搀扶下从飞机上下来。一个老外看到后,迅速冲上前去抱着她,亲了一口:你终于来了。
2001年檀香山墓园,90岁的张学良望着赵一荻墓碑落泪时,纽约郊外另一座墓前,荒草正漫过右侧预留的空位——那是于凤至为他留的,墓碑上"待君归"三个字,已刻了11年。世人都说宋美龄保他不死,可少帅终其一生不敢提:1936年西安事变后,真正把他从鬼门关拉回来的,是
你知道吗?有时候一个人的命运真是说不清——风光一时,到头来却是一地鸡毛。张学良,这名字一提起来,身上的故事就让人眼皮一跳。其实他的军政生涯被聊得太多,反倒生活这一面,尤其和他身边的女人,才最让人觉得有趣。张学良当年是少帅,少年得志,身边不乏真心的于凤至,还有敢
他是民国最耀眼的将星,东北三十万大军的统帅,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。张学良,这个名字曾经响彻华夏大地。1928年的东北易帜,他力挽狂澜维护国家统一;1936年的西安兵谏,他毅然兵谏改写抗战格局。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少帅,却在三十六岁的盛年遭遇囚禁,开始了长达半个